江苏省环境科学学会
当前位置:首页 > 学会要闻

喜报!江苏省环境科学学会提名成果获2024年度江苏省行业领域十大科技进展、优秀科技进展

发布时间:2025-06-16 来源:江苏省环境科学学会

   全面展示江苏省在科技领域的最新成果和进步,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科学热情和奉献精神,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近日,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及学会联合体组织开展了2024年度省行业领域十大科技进展”遴选活动,活动涵盖基础研究、环境能源、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化工纺织、土木水利交通建筑、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八大领域,经提名、形式审查、初评、综合评审并向社会公示,遴选出具备高度创新性和应用价值、代表江苏省科技创新高水平的科技成果77项。

  其中,江苏省环境科学学会提名的由南京大学等单位完成的AI驱动的新污染物高通量风险甄别技术”、江苏大地益源环境修复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的“污染场地原位靶向注入修复关键技术与装备”荣获2024年度江苏省行业领域十大科技进展通过学会提名的由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完成的“高标准水重复利用率下的印染废水深度脱氮除锑分质处理技术与应用”、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等单位完成的“海洋生态环境智慧监测与节能航行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荣获2024年度江苏省行业领域优秀科技进展 

   

   

   

   

   


 

 


 

    

项目简介:AI驱动的新污染物高通量风险甄别技术 

  新污染物治理是全球环境科学的前沿问题,也是我国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全新挑战。当前,新污染物风险甄别通量低是限制其精准治理与管控的首要难题。为此,该项目深度融合结构、质谱、毒性多模态数据,创建AI驱动的新污染物拟靶向识别、预测性风险评估与溯源预警技术,形成高通量风险甄别新范式。相关成果被国际同行称为“首个有突破前景的计算毒理方法”,获2024年挑战杯国际邀请赛金奖。应用于江苏、云南多个流域与国家级示范园区,为复杂环境新污染物甄别与控制提供了核心技术及工具。 

项目简介:污染场地原位靶向注入修复关键技术与装备 

  该项目创新开发高压射流喷注工艺,突破低渗透地层注入修复半径小的技术瓶颈,集成创新定向钻进-射流喷注一体化修复装备,实现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精准靶向修复。与现有修复技术比较,能耗降低60%,药剂总耗降低30%,综合二氧化碳排放减少36%,二次环境污染降低30%以上。经鉴定技术装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入选2024年国家发改委《绿色技术推广目录》和工信部《先进适用技术》,适用于污染场地的土壤、地下水修复,尤其对于在产企业和工业园区污染的无扰修复,具有独特技术优势。项目的技术和装备已开展规模化推广应用,实现工程服务收入4亿元,形成20万方/*台套地下水修复产能。 

   

项目简介:高标准水重复利用率下的印染废水深度脱氮除锑分质处理技术与应用 

  该项目针对印染废水难降解、水质变化大、回用率低、回用水水质要求高等特点,研发了面向印染废水分质处理与分级回用的综合技术,以太湖流域典型印染废水为处理对象,重点突破了基于多效脱氮功能的印染废水强化脱氮技术和生化尾水特征污染物毒性削减技术,项目形成面向回用水水质安全的印染废水Fenton+混凝沉淀”普通回用和“UF+RO”高端回用的分级技术体系,并在常熟梅李污水处理厂改造工程和福亚印染废水处理工程中进行示范应用,项目出水均达到DB32/1072-2018标准和工艺回用要求,整体中水回用率达到60%以上,年削减COD 4000tTN 120tTP 10t以上,年节水资源节约水资源约200万吨。 

   

项目简介:海洋生态环境智慧监测与节能航行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 

  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实现人海和谐共生的重要支撑。长期以来,江苏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依赖租用或借用非专业船舶,存在设备不足、效率低下、应急能力薄弱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监测工作的科学性与时效性。为此,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牵头开展技术攻关,成功研发了阻力小、性能优的新型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船型,构建了集走航监测、船载实验室和应急指挥于一体的数智化监测体系,建造了江苏首艘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执法船——中国环监苏001”。自2022年投入使用以来,承担重大专项监测及应急任务20余项,累计航程超14000海里,有力推动了江苏海洋环境监测迈入智慧化新阶段,对于构建蓝色海洋生态屏障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意义显著 

   

附件1:关于公布2024年度江苏省行业领域十大科技进展的通知.pdf

附件2:关于公布2024年度江苏省行业领域(环境能源领域)优秀科技进展的通知.pdf

    

江苏省环境科学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