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环境科学学会
    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 页 学会介绍 会员信息 科技园地 社会服务 团体标准 噪声咨询平台 环保科技智库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园地 > 科普教育
远古生物合葬之谜
    
 
 

  贵州关岭,这是一个曾经震惊古生物界的地方,因为这里像是一个远古的坟场,集中合葬着亿万年前不同生活环境的生物化石。它们保存得那样完好,一切宛如生前,哪怕是海百合纤细的茎干和柔弱的冠。

远古坟场

埋葬着不同生活环境的远古生物

   在贵州关岭的大山深处,有一个地方叫做卧龙岗。这里的人们有一种特别的营生:挖海百合的化石。这种远古时代的动物化石非常好看,当它从岩石中被剥离出来的时候,便成为一种好卖的商品。不过,这种买卖只能是“地下”交易。

   海百合是一种古老的无脊椎动物,在几亿年前,海洋里到处是它们的身影。它们长得实在是太像植物了,不仅有一条像植物茎干的长柄,多条羽毛状的腕足也非常像百合花的花冠,所以人们都叫它海百合。

   1998年的一天,两个农民在挖海百合化石的时候,挖到了另一种化石。当地没有人见过这种既像鱼又像龙的东西。很快有人出价300元收购了这种化石,紧接着,一个不明身份的人用20万的价钱把它买走。这个价格惊动了当地村民,当地政府得知后,立即找来考古专家鉴定,原来这是生活在2亿年前的古生物:鱼龙。

   随着调查深入,考古专家发现,离卧龙岗不远的山头几乎全被生物化石填满。接着,其他山头不断传来发现新化石的消息,海百合、菊石、鱼龙、幻龙、盾齿龙和各种蚌……动物尸体密密层层,漫山遍野的化石望不到边际,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座巨大的远古坟场。

   更让人疑惑的是,关岭生物群中虽然大部分生活在深海、浅海,但也有一些是生活在陆地的。这些种类不同、生活环境迥异的远古生物,为什么会合葬在同一个地方,是什么力量建造了这样一座远古生物的坟场?

   研究人员以卧龙岗为中心,划定了一个方圆几百公里的圆圈,对岩石、地层结构展开调查。通过分辨水中岩石和陆地岩石的特征,地质学家找到了一条曲线。曲线的一边是大海,另一边是陆地。曲线的拐角处,就是远古生物的坟场——关岭。

建立模型

远古生物原来都因窒息而死

   于是,研究人员模仿关岭生物群的生存环境,在实验室建造了一个喇叭口状的模型,以海洋动力学的原理模拟海水流动,研究关岭生物合葬之谜。

   实验室里,在模拟水流的作用下,代表关岭的拐角很像海洋中的回水湾,能够把冲刷进来的泥沙等杂物保留下来。一般来说,回水湾中很少会见到动植物,即便是死亡的动物一旦卷入海湾,很快会被海水腐蚀,骨骼也会因水流冲击而无法完整保存。但在关岭发现的生物化石中,即使看起来最经不住风浪的海百合,也完好地保持着它生前的形态。它们纤细的茎干和柔软的冠部提醒研究人员:它们在生命终结之后,哪怕是轻微的海浪拍打,都会粉身碎骨,根本没有变成化石的机会。

   就在研究人员一筹莫展的时候,一块在同一地方发掘到的菊石化石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放大镜下,可以清楚地看到菊石修长的身材。这种现象表明:这个菊石,是竖直地停留在它的水下坟地的,直到亿万年后变成化石。也就是说,这些菊石当初生存的水下环境极其安宁。

   依据地质学的理论,水的动力会在岩石上留下痕迹。于是,研究人员仔细观察关岭古生物群附近岩石的结构。考古学者王尚彦发现,岩石中有许多水平层理,这种水平层理是由于沉积物悬浮状态经过极其漫长的时间沉积下来的。面对这细腻的岩层,不禁让人们又产生了新的疑惑。几亿年前的地球,难道有像死水一样波澜不惊的海洋吗?

   为了破解谜团,考察小组开始剖析岩石的物理成分。这时,一个重要的发现浮出了水面:断层中有一层岩石的颜色非常深,明显含有炭质,跟普遍存在的淡黄色岩层有明显区别。经过分析确认,这是典型的缺氧环境的表现。于是,研究人员联想起另一块死亡姿态奇特的鱼龙化石。大部分鱼龙化石,都是尾部松弛下垂,肢体平摊,头部自然俯卧,看不出痛苦,更不会有剧烈挣扎的痕迹,而云岭化石中却有一条鱼龙呈现出肢体扭曲的奇异图景。水下缺氧环境的发现,帮助他们找到了答案:窒息而死。

   从窒息死亡的角度推断,这片水域应该安静到几乎没有流动。只有这样,水下生物才会出现因缺氧而窒息的现象。如果这个假设成立,那么,关岭就不是一个开放的海湾,而是一片封闭的水域。为了进一步求证,研究人员在电脑中输入科学统计得来的资料,结果真的出现了和预想吻合的一幕。

谜底揭晓

远古生物的生存环境完全封闭

    关岭的远古生物,原来是在这样一个完全封闭的环境中生存。于是在关岭之外很少看到类似的生物化石这一现象也就不难解释了,因为这些远古生物根本就无处逃遁。沿着这个线索,研究人员经过反复考证,终于揭晓隐藏了亿万年的动物坟场秘密:2亿多年前,关岭一度与大海相连。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海水逐渐退去,关岭变成了一片完全封闭的水域。

    远古时代,这里属于热带气候,十分适宜生物繁殖生长。但封闭的环境使水下空间变得拥挤不堪,一些如鱼龙之类的深海动物,便因此窒息而死。同样由于缺氧,沉积在海底的生物腐烂速度变得极其缓慢。骨骼还没来得及分解,新的沉积物又覆盖上来,使其有效地与氧气隔绝,从而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也正是这个原因,那些不同年代、不同水域、不同种群的生物才沉积在一起。

    就在人们以为关岭生物群研究即将告一段落的时候,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在关岭,三叠纪岩层的厚度为1000多米,可埋葬关岭生物群岩层的厚度居然不到10米。也就是说:在漫长的地质时代,关岭生物仅仅昙花一现般出现在短暂的100万年之间。从化石上看,关岭生物群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按照进化规律,它们本该有个逐渐衰败的过程,但不知为什么会没有任何先兆地突然消失。

   对此,在关岭调研的野外地质小组从一段岩壁上的石头形状中找到了答案:两块岩石本来是一个层位的,现在却像大饼一样卷了过来。这在地质学上叫做滑塌构造,包卷层理。产生这种构造一定是岩石在水下时曾经发生强烈的震动,巨大的动力把岩石掀翻过来,亿万年后水慢慢退去,泥土变干便形成了包卷层理。

    可以断定,是一场毁灭性的意外导致关岭生物群迅速走向终结。在这场意外中,关岭生物群全军覆没。这个热闹了近100万年的地方,变成了生物群的坟场,2亿年之后,变成了荒凉的群山。

附件:
【打印此页】 【我要纠错】 【关闭窗口】
江苏省环境科学学会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免责申明 | 给我留言
Copyright 2002-2009 © Jiangsu society for envionmental sciences
江苏省环境科学学会 保留有限权利 技术支持:江苏省生态环境监控中心 ICP备案号:苏ICP备13003745号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凤凰西街241号 邮编210036 电话:025-86557136 传真:86505117
流量统计